本网讯(通讯员园丁)6月18日,傩面具制作传承人汪儒斌(中)在指导学生雕刻傩面具。

汪儒斌是恩施市三岔乡人,从小师从当地民间傩戏大师谭学朝,20多年来潜心研究傩面具制作,创作了千余张傩面具,栩栩如生,被人称为“傩面汪”。

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、傩祭、傩戏中使用的道具,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恩施傩面具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“恩施傩戏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恩施傩面具雕刻手法细腻,想象大胆,种类众多,使用面广。其雕刻过程和雕刻工艺都保持了原来的习俗和风格,保留了巴楚文化中木雕彩绘艺术的原生型态,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。在制作演变过程中,艺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,不仅增加了面具的种类,雕刻技法和彩绘技艺也日臻完美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
傩面具分为演出类面具、供奉类面具、传说人物类面具。傩面具的主要材料为柏杨木,要求树高2米以上,直径达到20公分以上。其制作过程有选材、祭土地神、伐木截料、剖半砍大型、初步雕凿成形、打磨、涂色、上光油等工序。




傩面具种类众多,造型各异,一般采用杨柳木和香樟木制作,敷彩上漆,粗犷朴拙,庄典华丽。
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、傩祭、傩戏使用的道具,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制作技艺难度高,会制作者甚少。近年来,我校建立傩面具制作技艺传承工作室,聘请当地著名傩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儒斌到校授课,实现了傩面具制作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。